Page Banner

电瓶车长啥样?

  1月13日,电瓶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后正式对外发布。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瓶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旧版标准(GB 17761—2018)将被替代。那么,新规对电瓶车的“出厂设置”提出了哪些要求?消费者买到手的新产品将有何不同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互与通行安全法》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规定,“非机动车应当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应当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电瓶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允许超出十五公里”。

  为减少交通伤亡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车辆的最高设计车速不宜过高,因此新标准维持2018版标准中有关最高设计车速的规定,即具有电驱动功能的电瓶车最高设计车速不允许超出25km/h,并增加超过25km/h时电动机应停止提供动力输出的要求。

  目前电瓶车产品广泛使用大量塑料作为功能件和装饰材料,但是由于塑料本身就具有可燃性,这些材料在发生火灾时会加速火势蔓延并释放大量有毒气体,即便添加了阻燃剂也很难从根本上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因此,新标准中增加了“电瓶车使用的塑料的总质量不应超过整车质量的5.5%”的要求。

  针对当前很多电瓶车产品最高车速、蓄电池类型和输出电压等技术参数易被篡改、导致交通安全事故和火灾事故多发的问题,新标准分别从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三个方面提出防篡改要求。

  其中,电池组防篡改要求电瓶车不应预留扩展车载电池的接口或线路,并且应具有充电和放电互认协同功能,确保电池组与充电器匹配后方可充电、与整车匹配后方可骑行;控制器防篡改要求不应通过剪线、跳线等方式修改控制器功能,不应兼容多种输入电压模式,具有过压锁定功能,限流装置不应留后门,且不应通过解码器、物联网技术等进行改装等;限速器防篡改要求限速器无论是单独的模块,还是集成在控制器内部,均不应具备修改限速值功能。

  在近年来发生的电瓶车火灾事故中,常常会出现车辆识别代码标识被高温熔化,导致没办法辨别车辆品牌型号、不利于事故溯源调查的情况。

  为此,新标准要求电瓶车整车编码采用耐高温永久性标识。一旦车辆发生火灾事故后,可以帮助相关调查人员快速识别车辆信息、溯源追查产品质量问题。

  按照2018版标准中55kg的整车重量限值计算,使用铅蓄电池的车辆续航能力只能达到40公里左右,与消费者实际的需求存在差距。新标准将铅蓄电池车型的重量限值放宽至63kg,将有利于满足众多购买的人增加续航里程、减少充电频次、提高安全性能的需求,为百姓提供更经济、实用、安全的产品。

  2018版标准中规定,电瓶车一定要有脚踏骑行功能,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消费者不仅不使用该功能,反而主动将脚踏板拆除。从问卷调查的最终结果来看,基本不用脚踏骑行功能的消费者占比高达79%,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建议不在标准中对脚踏骑行功能作强制要求。

  为此,新标准中仅要求采用电助力模式的车辆具有脚踏骑行功能,对电驱动车辆不作强制要求,从而有助于生产企业根据车型自主决定是不是设计和安装脚踏骑行装置,不仅节约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而且给消费的人提供更多的车型选择,提升了产品的实用性。

  后视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电瓶车骑行者观察后方的车辆和行人情况,减少盲区,提高骑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2018版标准规定,测量整车高度时无需将后视镜计算在内,企业可根据车型需要自行设计和安装后视镜。新标准为进一步体现对车辆安全性的重视和对安装后视镜的支持,除维持2018版标准中关于后视镜不计入整车高度的表述外,还增加了“为保证行车安全,鼓励电瓶车安装后视镜”以及后视镜不计入整车宽度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部分较为轻便的电助力车型一般不安装后视镜,为尊重这部分产品的设计习惯,新标准并未将安装后视镜作为强制性要求,而是由生产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自行决定是不是安装。

  近几年发生的电瓶车消防安全事故中,很多的起因都是电瓶车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出现温度异常,但使用者没有及时有效地发现,未能第一时间断电,导致引发火灾甚至爆炸。

  此外,电瓶车被盗也是困扰消费者的重大痛点。为提升电瓶车主动安全性能,新标准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其中,用于城市物流、商业租赁等经营性用途的电瓶车一定得安装北斗模块;其他普通家用电瓶车,在销售时可由消费者自主选择是否保留北斗模块。北斗模块可以记录电瓶车当前所处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并通过通信模块实时反馈给用户,若发生被盗等不正常的情况,这一些信息能够有效助力消费的人在第一时间找回车辆。

  动态安全监测功能能将车辆异常行驶状态和蓄电池电压、电流、温度等超出正常范围的情况及时发送给消费者,提醒消费者识别和处置安全问题,第一时间消除事故隐患。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