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Banner

成人网游账号买卖 “破防”未成年防沉迷系统

  进入暑假,家长张伟发现,16岁的儿子一直在打游戏,每天十几个小时不停手。

  “防沉迷系统也防不住,他有各种办法。”张伟感慨道,所谓“办法”,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租号和买号。

  根据线月上旬,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在线游戏,游戏公司多年前就已推出防沉迷系统,我国法律也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网游类商品,但在一些电商购物平台和社交软件上的成人实名制网游账号买卖,成了规避“防沉迷”的灰色地带。

  这些商家用“无时间限制”等广告语吸引未成年玩家,只要付款,就能获得成人实名认证的网游账号,使用时段、在线时长、充值金额将不再受到防沉迷系统限制。在利益驱使下,更有黑产人士用软件替未成年人破解网游防沉迷系统中的人脸识别。

  “身份识别是网游防沉迷系统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接受新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一旦未成年人通过灰色交易获得成年人实名认证的账号加入游戏,防沉迷系统便难以对其做全面监管。

  除了国家立法、行业守法外,刘晓春认为,家长也应加强引导,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当他们有了更多选项后,才更有可能不再沉迷网络游戏。

  三年前,张伟发现上初一的儿子经常往一款名叫《王者荣耀》的游戏里充值,“一睁眼就开始玩游戏了,一直玩到凌晨三四点才睡觉。”

  张伟在《王者荣耀》的防沉迷系统中绑定了儿子的游戏账号,并启用“家长模式”。如果儿子的在线时长超过规定时间,系统就会阻止登录,但张伟发现,孩子还能玩。

  张伟曾困惑好久,后来才知道,在未成年网游玩家群体中,购买和冒用成年人实名认证账号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即便很多游戏运营商规定账号不可给他人使用。

  在二手交易买卖平台转转上,不仅有个人出让闲置账号,更有工作室、团队进行账号买卖。至于账号来源,一名号商讳莫如深,“自己生产的一手货。”

  某电商平台首页,输入某个在线游戏的名称,页面也会弹出大量租号、卖号的店铺,“自产自销,无时间限制,数十万账号可选”的广告语充斥其间。在这里,腾讯旗下的《王者荣耀》《英雄联盟》《吃鸡》等热门游戏账号都能轻易买到,而且针对微信区和QQ区,苹果和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都有专属账号。其中,销量超过十万件的时之沙官方旗舰店,“安卓一小时,至尊宝+其他皮肤”的套餐仅标价1.6元。

  曾从事游戏行业的小欧透露,电子商务平台上的账号买卖只是冰山一角,更多买卖会通过游戏交易网络站点进行,“大型账号批发商手中存有上百万个游戏账号,他们通过游戏交易网站出售给小型代理商牟取暴利,一些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小号商也会向他们批量买号,一次性买三五千个账号。”

  8月5日,新京报记者在时之沙店铺租了一个《王者荣耀》账号试用。这是一个苹果手机3小时的“爆款V8号200-360皮肤号”,只掏了9元。尽管这账号“限时”3小时,但已超越了目前《王者荣耀》对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非节假日每天在线个小时的限制。商家直言,“若遇到健康系统,稍等15分钟后再登录,到时间能不用下号。”按照其说法,假如没有人再来租记者购买的这样的游戏账号,就可以一直玩下去。

  时之沙店铺关于商品描述有一栏使用说明:据文化部规定,购买网游类商品,必须年满18周岁。但整个购买过程中,商家也没有核实记者的真实年龄。

  “现在都涨价了,供不应求。”某电子商务平台上另一个卖家利铭在线游戏专营店(以下简称“利铭网游”)表示。

  按照腾讯游戏在服务条款《腾讯游戏许可及服务协议》中的规定,用户不得将游戏账号以任何方式提供给他人使用。

  根据小欧的观察,尽管游戏公司明令禁止,但买卖账号的乱象在游戏圈一直存在。以前,游戏交易买卖平台上的大部分账号都销往了游戏工作室,其次才是未成年人。近些年,游戏公司加大了对账号交易的打击力度,但账号买卖仍然以“游击战”形式存在。

  腾讯卫士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4月,共打击违规账号超过18万个,游戏类交易诈骗举报量上涨明显,在商品账号买卖、虚假充值、游戏代练、解防沉迷、游戏外挂五种类型中,商品账号买卖诈骗举报量最多,占51%,诈骗的经典套路就是以低价的幌子引诱无收入的学生族。

  部分游戏运营商,很早之前就推出了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保护的方法,打击账号买卖和租赁,但规避的新方法也层出不穷。很多号商利用其他软件,来为账号登录游戏“保驾”。

  记者在时之沙店铺下单租号后,商家立即发来一个“上号器”软件的下载链接,并提供了一个专属“解锁码”。

  商家叮嘱,“近期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设备锁、卡验证码,一定要使用上号器上号。”店铺的《租号须知》还提到,上号期间,如出现人脸识别与防沉迷,请联系客服处理。

  下载完成后,记者手动输入“解锁码”。此时,不需要手动打开该游戏的官方登录通道,“上号器”就会自动登录所租赁的游戏账号及其密码,直接跳转加入游戏界面。

  记者在某电子商务平台上还观察了多家租赁“已认证”网游账号的店铺,租号流程大同小异——只要通过一款“上号器”软件解锁,未成年玩家就能轻松绕开“实名制”关卡。

  但租号只能解一时之渴。16岁的高中生小杰是《王者荣耀》的多年玩家,他直言,身边很多同学都用父母的身份证号进行了实名认证,但他的父母不同意,一年前,他花几块钱,干脆买了一个“永久账号”。

  小杰所说的“永久账号”,是指该账号的身份认证信息为成年用户,在游戏中不会受到针对未成年用户的限制和监管。“相当于我们借成人的号在玩。”小杰说。

  或许正是像小杰这样的玩家一直存在,商家们在店铺内赫然打出“秒换绑”“稳定防封”“永久账号”“支持改密”的广告语揽客,至于这些“永久账号”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帮他们躲过防沉迷系统的监管,商家们其实心知肚明。

  卖家利铭网游透露,“(本店卖的)成年人账号都通过了实名认证,说是不限时长玩,但是真要一直玩,玩个不停,时间长了,系统肯定就会让验证人脸,这规避不了的,全靠自己控制时间。”

  见记者下单了一个QQ区王者荣耀“永久账号”,利铭网游不断重复一句话,“扣(QQ)区永久账号一定要换绑。”所谓“换绑”,即买家用自己的手机号绑定购买的游戏账号,其目的主要是方便今后登录游戏时接收短信验证码。

  换绑流程并不复杂:买家给卖家提供自己的手机号,按照卖家提示,很快就能完成“换绑”。

  接下来的几天,记者多次登录在利铭网游店铺内购买的账号,使用时段、在线时长的确没有受到防沉迷系统的限制。

  这条产业链上,账号买卖只是冰山一角,在利益驱使下,更有黑产人士为未成年网游玩家提供“过脸”服务。

  这些黑产人士并不难找。在知乎上搜索“xx游戏人脸识别”,一条“打游戏的时候出现人脸弹窗怎么办?”的帖子跃然而出,并附有其QQ号。添加好友后,对方信誓旦旦地说,只要给人脸二维码,不用上号,其就能帮过人脸。

  聊天中,这名黑产人士还提到,买别人的二手号,换绑了手机号,大多数都容易弹人脸(识别),时间上并无规律,即使再次过了人脸也会重复弹,只是概率不一样,“但重复识别几次就稳定了。”

  在转转平台上,卖家讯讯网游则表示,如果被系统抽中进行人脸识别,到时候随便找个满18岁的人刷脸即可。

  这番话,实际上也从某一些程度上折射出部分网游“实名制”存在一定漏洞——只认身份证号,不认人。

  在体验手游《植物大战僵尸2》时,记者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大全,随机填入其中一串身份证号码,系统显示“已实名认证”,就这样顺利加入游戏,持续玩了2个多小时,未受到未成年防沉迷系统在线时长限制。

  “35(元)出明天毕业”“40(元)帮过,给料子,接精修,出精修教程。”“预定17号毕业,高清白底,高清白底······”最近半个月,在一个聚集了众多“人脸”黑产的微信群组里,每天都有人发布这样的“人脸”买卖消息。

  外人很难读懂“人脸”黑产圈的“语言系统”。据知情人士介绍,“料子”就是用大头照制作出成品视频,“毕业”则是指年满18岁。“他们专找那种快要成年的人来过人脸,收料子、修图等环节都有专人来做,还通过代理一级级往下发展。”

  该群的黑产人士小明称,他收的“料子”一般都用来过游戏人脸,自己卖渠道,首次收费80元,后续服务20元。“我自己做一单赚60多(元),没头的时候就收别人的,一单(赚)30多(元)。”

  除了卖渠道牟利,小明还出“技术”。“588元包一套,一部三色手机,自动卡色软件,一天上手。”为展示实力,小明推荐记者加入他的“千人客户群”。按照他在群里的说法,过脸当天显示未成年,第二天八点自动成年,或者凌晨改密,点链接刷新成年,成年后无限制玩。

  为了维持客源,小明要一直寻找即将成年的“人头”。当记者对此表现出兴趣后,他开出条件——每个人头给予200元酬金,“发名字和身份证号,到时候配合扫脸就行。”当问及更多过脸细节时,小明变得谨慎起来,“这个你别管,你还没到这一步。

  ▲“人脸”黑产人士小明在QQ空间发布“代过游戏人脸识别”的信息。网页截图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21年7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玩游戏仍是未成年网民的主要网上休闲娱乐活动之一。

  在网游玩家中,未成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他们身心尚未健全,综合判断能力较弱,容易在游戏世界里迷失自我。因此,防沉迷系统从2007年正式在我国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以来,一直被赋予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待。

  我国近年来也在不断加码监管措施。国家新闻出版署在2019年10月25日印发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在线游戏的通知》中,除了规定账号实行实名制度、严控未成年人游戏时段、时长外,针对未成年玩家的付费服务内容也有明确要求,比如,同一在线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允许超出50块钱,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允许超出200元人民币。

  针对网游游戏监管,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在线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游戏公司也在技术上加强举措。如腾讯游戏健康系统正式上线“零点巡航”功能,旨在对夜间游戏超过一定时长、实名为成年人的账号进行人脸重点筛查。凡是拒绝或未通过人脸验证的,将被当成未成年人,纳入腾讯游戏健康系统的防沉迷监管并踢下线。该功能目前已在《王者荣耀》、《吃鸡》等超过60款产品上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接受新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尽管防范技术在升级,可一旦未成年人通过灰色交易获得成年人实名认证的账号加入游戏,防沉迷系统便难以对游戏时段、时长、充值消费金额做全面监管。可以说,身份识别依然是防沉迷系统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在线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同时依规定,6月1日前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这一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

  此外,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于7月28日发布的一项公示显示,《在线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技术方面的要求》拟列入新闻出版业2021年第一批行业标准立项计划。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线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将迎来国家标准。

  8月3日,新华社主管的《经济参考报》刊发题为《在线游戏长成数千亿产业》的

  报道,再度引起社会对未成年沉迷在线游戏问题的广泛关注。受访有经验的人指出,要把牢网络入口关,减少未成年人接触游戏的机会。政府严格履行监督职责,依法、持续对平台监管,对处心积虑突破底线、祸害社会的企业要追究到底。

  除国家立法、行业守法外,刘晓春认为,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当孩子登录游戏时,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和监护,引导他们在青少年保护模式下健康用网,堵不如疏。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陪伴他们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当孩子有了更多选项后,才更有可能不再沉迷在线游戏。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