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飞机携带的燃油量动辄百吨,例如波音747-400型客机可一次性携带172吨航空煤油,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加油站。虽然飞机内部材料多为难燃材料,但一旦有人为火源介入,后果不堪设想。
100毫升这个规定,是经过研究测试之后定下的。据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测试,一个100毫升的容器限制了爆炸的影响以及爆炸的能力,100毫升容器所包含的液体带上飞机是没有风险的,不会对乘客和飞机安全造成危险。
而规定总量不超过1000毫升,是认为即使有10个100毫升的危险液体,只要不在大容器里混合,也是不会有致命威胁的。
1996年,国内的旅客还可以贴身携带500毫升香水、350毫升空气清新剂、2斤包装完好的白酒等,甚至还能带上少于5盒的安全火柴和打火机。
但2002年发生在大连的一次航班事故,一名乘客携带汽油并纵火,导致机上103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此次事故让中国民航局开始重视对旅客贴身携带液态物品的限制,并在2003年2月5日发布《关于对旅客贴身携带液态物品乘坐民航飞机加强管理的公告》,要求每名旅客每次最多可携带2瓶不超过500毫升的液体饮料,并经开瓶检查确认无疑后,方可贴身携带乘坐飞机。
在2006年,英国的一次未遂事件,让全球航空业真正意识到携带液体的潜在危险。
2006年8月10日,在位于英国首都伦敦的希斯罗机场,把弹藏在500毫升易拉罐中,试图炸毁至少7个跨大西洋航班。
这次没有成功,但仍然引起了全球极大的关注和恐慌:美国和英国立即禁止乘客贴身携带任何液体。直到当年11月,该条禁令才放宽,允许乘客可以贴身携带数量在100毫升或以下的液体、凝胶或面霜登机,但需要单独放在透明塑料袋里,并在安检的时候单独拿出来检查。随后其他几个国家也纷纷效仿。
2007年,国际民航组织(ICAO)理事会向189个缔约国发布“临时保安管制指导原则”,要求旅客贴身携带的液体、气溶胶和凝胶(LAGs)不允许超出100毫升,包括饮料、香水、化妆品、胶水、酱料等。
当时中国民航总局对国际航班与ICAO要求一样,但对国内航班的乘客要求相对更宽松,只要求每人贴身携带液态物品总量不超过1升。
2008年3月7日,一架由乌鲁木齐飞往北京的航班在飞行过程中,一名将汽油灌入易拉罐并封口伪装成正常饮料,企图在飞机卫生间纵火,幸好最终被制止。
这一事件也让国内航班液体携带政策的进一步收紧——袭击发生后一周内,中国民航局就发布了《关于禁止旅客贴身携带液态物品乘坐国内航班的公告》。新规规定,国内航班乘客一律禁止贴身携带任何液态物品,除了少量容器容积不超过100毫升的化妆品,独立放在不超过1升的透明塑料袋里,并要接受开瓶检查。
大多数机场的安检设备是采用的原理为X射线,虽然效率比较高,但X射线对于厚度不均匀的容器会出现漏检、误检的情况,后续还有必要进行人工识别。
在X射线安检机中,有机物呈橘色、无机物为蓝色,而混合物和轻金属则为绿色。
安检工作不仅需要观察行李内物体的形状,还要对行李内物体材质进行辨识。如果是结构较为复杂的金属物体,例如电脑、雨伞,都会对X光成像造成干扰。并且对危险液体的检测,由于容器和液体成分不同,要采用不一样方法检验测试,对于当时来说,要短时间能准确快速地分辨还是有困难。
但如今关于危险液体的检测已发展出许多专业设备。比如在地铁安检时常见的危险液体检测仪,无论你用的是塑料、玻璃还是金属杯,都能几秒内检测出你装的是不是易燃易爆液体。
2019年,广州白云机场开通了国内首条“自助智能通道”。该通道由自动识别闸机、手机二维码过检、人脸识别系统、智能旅检系统、毫米波安全门组成,将人脸识别、人包对应、毫米波安全门及篮筐回传等新技术融合在一个系统内使用,将各个岗位的智能查验融合在一起,在不降低安全标准的基础上,真正的完成了旅客全流程自助过检。
其中,毫米波安全门是“自助智能通道”的重要科技支撑。受检者只需站定于安检仪、抬起双手,2秒内,毫米波安检仪即可读取受检者皮肤以上的信息,360°成像分辨率毫米量级的检测图即刻生成;包括腐蚀性、易燃易爆液体、胶状物等目前安检设备无法检测到的非金属危险品、违禁品、走私品可“一览无余”。
据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5所技术专家胡麟介绍,区别于目前通用的X光安检设备,毫米波安检仪的辐射仅为手机信号的千分之一。
此外,作为民航局首批试用单位,广州白云机场还启用了手提行李CT安检设备。
该设备外观与普通X射线机相差无几,但其显著特点在于,能对过检行李生成三维图像、切片图像,并利用数字分析技术,进行初步的自动识别和爆炸物排查。
安检开机员和开包员均可以直接通过触屏进行360度自由旋转,让行李变得“透明”,实现排查物品的快、准、精,有效解决原来图像遮挡、重复倒包等问题,安全性、可靠性有增无减,可提高通道验放效率提升旅客过检体验。
资料参考:中国民用航空局、央视网、国务院办公厅、新华社、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南方+、白云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