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Banner

海航技术的安全秘籍(图)

  走进海航航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航技术”)机库,声势浩大的维修场面与井然有序的施工场景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是海航技术于2016年启用的2号机库,其规模居海南省第一,可同时容纳3架宽体飞机和2架窄体飞机入库维修,能满足波音全系列机型、空客A330/350及以下机型的维修需求。其与原有的海口1号机库、喷漆机库遥相呼应,共同构成海航技术海口核心维修区。

  3座机库并用,满足了海航技术日渐增长的维修业务保障需求。由海南航空维修工程事业部发展而来的海航技术,目前已是世界500强企业海航集团旗下一家集航空器维修、机队技术管理、改装设计、航空维修培训、航空器喷涂、航材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航空维修服务企业。

  这样一家扎根于海南,逐渐把业务扩展到国内并辐射全球的航空维修企业,是如何在维修业务激增的情况下,让全体员工都能牢记安全使命及标准,有效落实各项安全、质量有关要求,从而使航空安全维修品质逐年提升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探访了海航技术。

  2005年9月,民航局安全管理系统(SMS)工作会议选择海航作为国内SMS试点,自此开启了海航技术安全管理国际化建设的篇章。为此,海航技术积极汲取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经验,转变安全理念,创建积极的安全文化。十几年过去了,如今的海航技术已形成系统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上的水准不断提升。

  海航航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刚和记者说,作为航空维修保障企业,安全是公司发展的生命线,海航技术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着力培养员工良好的安全工作作风,并通过种种创新手段不断的提高安全管理上的水准,为航班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在长期的安全工作实践中,海航技术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把好“三道关”。安全管理人员授权,把好安全监督检查第一关。海航技术紧抓安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实施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体系,制定涵盖安全委员、安全小组、安全管理专职人员、基层员工的安全培训大纲,明确培训科目、初训复训计划、培训记录等,并完善安全管理人员授权体系,明确岗位授权要求,最终筛选出的安全管理人员“抓安全”更到位。

  关注关键人员能力,建立“双防火墙”,做到关键节点严控制,把好第二关。为促使人员能力持续提升,海航技术以现行的资格授权制度为第一道防火墙,严把关键人员准入关;以维修技术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火墙,对关键岗位人员及新授权人员(放行、检验、试车)技术能力进行“回头看”,查出能力不胜任人员,采取培训、带教等措施提升其工作能力。

  建立应急指挥体系,紧急状况临危不乱,把好安全防护第三关。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海航技术成立了应急指挥部,建立应急技术支援小组、信息通报小组、现场应急处置小组,对员工做充分的应急处置程序和相关技能的培训、复训并建立培训档案,通过开展专项应急演练验证应急体系的完备性和实效性,为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支持。

  在此基础上,海航技术着力建设安全小组,实现“安全阿米巴”。海航技术细化安全小组层级,构建基地(部门)—车间(科室)—班组的精细化安全阿米巴,将安全指标逐级分解,建立评价和考核制度,开展人员培养和授权,通过安全小组带领基层班组实现安全管理功能,营造全员主动追求安全的良好氛围,最终实现小单元内的安全目标。目前,海航技术已搭建各级安全阿米巴单元90余个,制作航材领用、飞机牵引、内场行车、梯架使用等宣传材料60多份,形成全员参与、百花齐放的安全管理新气象。

  2014年,海航技术正式提出核心风险概念,开始探索以项目组的形式管控核心风险的模式。2015年,他们引入英国民航局推荐使用的风险分析工具BOW-TIE,实现核心风险管控可视化。经过几年的实践,建立了核心风险管控螺旋曲线模型。

  一条清晰的脉络由此形成:在核心风险管控初期,成立公司级核心风险小组,确定管控周期和管控目标,采用BOW-TIE对核心风险进行诊断,识别出危险源和后果,制定风险缓解措施;在核心风险管控中期,落实风险缓解措施,收集安全保证系统数据验证措施有效性,持续识别新的危险源并完善风险缓解措施;在核心风险管控末期,对本周期的管控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不足,并在下个周期持续提升。

  同时,为将风险管理嵌入一线维修生产中,海航技术推广使用JHA(工作风险分析)工具。一线工作人员在工作准备过程中,借助JHA提前识别危险源,制定风险缓解措施;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落实风险缓解措施,及时纠正偏差;在工作结束后总结经验,对存在的隐患和安全建议通过主动报告系统上报公司做改进。

  在安全保障的投入上,海航技术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如何将后知后觉的隐患和故障变成及时知晓或者提前预知的风险,是海航技术一直在探寻和解决的问题。目前,经过多年维修经验的积累和对当前航空维修市场动向的把握,海航技术将一系列自主研发的系统和平台用于提升飞机维修及运行安全保障工作中。

  发动机管理系统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海航集团多家航空运营人的维修工程管理委托单位,上千台发动机的防空停管理重担就落在了海航技术的肩上。为更好地开展发动机防空停管理工作,海航技术自主开发了发动机管理系统,并于2012年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此后还根据机队管理的需求不断扩充系统功能。

  截至目前,此平台已具备从引进、在翼监控、送修、退租等发动机全寿命管理功能,大大地提高了工程师的工作效率。同时,该系统还可以对发动机的故障进行预警,对于发动机磁堵和孔探状态进行监控管理,收集和分析空停风险信息,以便提前捕捉防空停信息,实施精准控制,来提升了发动机的管理上的水准和安全运行水平。

  飞机发动机工作时转速高达14000转/分,其轴承系统需承受巨大的压力。此外,燃烧室也会带来高达1500摄氏度的高温。为确保发动机稳定工作,就需要借助滑油对发动机轴承进行相对有效润滑,并带走大量因燃烧燃油而产生的热量,使发动机保持在良好的运转状态。

  海航技术发动机工程师介绍,发动机滑油在发动机润滑系统循环工作的同时,易发生结焦、渗漏、变质和腐蚀等不良情况,给发动机滑油系统带来不良影响,进而导致发动机故障,埋下安全风险隐患。因此,海航技术技术服务部工程师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基于飞机既有的监控系统来进行重新编程,成功研发出新一代发动机滑油实时监控系统,具有探测效率高、监测数据全面的优势,可以有明显效果地发现隐蔽性的系统不正常的情况。“空中发动机滑油系统若发生异常,地面技术人员可以在1分钟内发现,后台技术组随即快速做多元化的分析决策,借助海航技术高效的维修运行管控体系,可在最短时间之内完成现场排故。”工作人员说。

  项目负责的人介绍,该系统改变了传统依赖人工记录采集滑油量然后再监控计算的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在空中实时计算并监控滑油消耗,协助工作人员提前发现发动机滑油系统故障,为机务维修、运行决策和机组处置赢得宝贵时间,同时能避免发动机空中停车,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飞机的飞行安全。

  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故障隐患,并制定前置性维修方案,从而有效提升机队运行效率和安全品质,海航技术还自主研发了飞机健康管理系统。它就像飞机的“健康检测仪”,能实时地获知每一架飞机的“健康情况”,提前获知飞机的某些“生理指标”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能够有明确的目的性地采取预防性手段将其恢复至“健康水平”。

  海航技术飞机健康管理系统自应用以来,通过故障预测技术,能第一时间发现故障隐患并立即处理,故障参数快照简化了故障隔离步骤,缩短了排故周期,自动采集故障参数则减轻了机组负担。同时,系统准确、实时的数据捕捉,为准确判断故障原因提供了可能,来提升了故障处理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

  在张志刚看来,抓好安全生产,促进企业持续发展,要从始至终坚持创新的理念,而近年来海航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也恰恰印证了创新制胜的道理。

  早在2013年,海航技术就成立了创新管理委员会及创新管理办公室,走上了规范化、专业化的创新管理道路。当年,海航技术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获得了一系列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海航技术的创新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开端。

  海航技术打造了适应于公司管理体系的创新机制,制定了海航技术创新工作管理办法,对组织架构、创新项目推进流程、成果推广、创新活动、知识产权管理等各类公司创新工作涉及的流程及标准做了规范,使创新工作有据可依。同时,因其灵活的方式和吸引力使员工的参与率逐年提高,在企业里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截至目前,海航技术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近60项知识产权,各项创新成果在节能减排、故障预测、效能提升方面有较突出的表现。其中,海航技术飞机健康管理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EDP吸油管与供油管维修项目属全球首创,打破了OEM的技术垄断,该项创新为客户节约了巨额的航材换件费;半自动飞机外表清理洗涤设施的成功研发,使海航技术成为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飞机外表清理洗涤设施的公司;“移动海技”平台的研发,将移动互联管理理念运用到航空维修领域,效果显著。

  如今,大数据、VR、AR应用等当下热门的技术形式,也正被海航技术创新应用于一线生产工作中,将进一步助力海航技术安全水平的提升。(《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芳 通讯员李晓)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办公电话传真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