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违法成本低,没有驾照、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被扣分。”1月初,在北京市一路口处,一名骑电瓶车闯了红灯的男青年,面对记者正常采访,不以为然地说。
“简直把电动车骑成了摩托车。”北京市民石先生说,现在不少电瓶车车速飞快,让人心惊胆战。他身边有朋友被电瓶车撞成骨折,在家躺了两个多月。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底,上海市注册登记电瓶车1150余万辆。这一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
如何加强对电瓶车的有效管理和精细化治理,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
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分析说,有的城市道路设计以汽车为中心,缺乏足够的非机动车道和停车设施,导致电瓶车乱停乱放、占用人行道,成为造成交通安全风险隐患的根本原因之一。
“电动自行车发展正呈现出‘电摩化’趋势,时速快,骑行时需要佩戴头盔。”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说,2019年实施的“新国标”把车重上限放宽到55公斤。而从国际上看,欧美日带电两轮车(电动车)重量标准普遍在降低,“我们的祖国刚出现电动车时,行业内曾有过争论,电动车是应该‘轻型化’‘自行车化’,还是该‘重型化’‘电摩化’,后来选择了后者,一些问题也由此产生”。
杨新苗提议,未来电瓶车的发展应更趋向于“自行车化”,推广更轻便、更安全的助力自行车,“它相比电动车更轻,其自重只有15公斤左右,可承担上百公斤的人货重量。一方面消除使用超标电动车的安全风险隐患,另一方面比传统自行车更舒适便捷,节省人力”。
杨新苗提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为保障游客和居民出行,巴黎政府指定当地共享微出行运营商在街头投放了1.5万辆共享助力自行车,这些自行车由中国公司生产。纽约、东京、伦敦等城市也引入共享助力自行车,“它和电瓶车有着显著不同,需要脚踏启动,电机只提供额外助力”。
“非机动交通的主体和方向应向助力自行车发展,而非电摩化的电瓶车,这更符合我国当前的道路状况。”杨新苗说。
胡刚认为,当前对电瓶车需要更加精细化治理,“对电瓶车限速是必要的,但应区分生活型和营运型用车,特别是即时配送用车,限速规则应兼顾行业特点和配送需求”。
目前,北京市针对从事邮政寄递、园林绿化、环卫等民生服务行业的电动三轮载货摩托车,符合管理办法规定的,核发“京C”号段摩托车号牌,驾驶该车型需要驾驶员持有摩托车驾照。但暂无针对即时配送行业的电瓶车专用号牌。
在上海,2021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对用于快递、外卖等网约配送活动的电瓶车应当核发专用号牌。2024年6月1日起,修订后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施行,明确禁止的行为包括:单位和个人拼装非机动车;在非机动车上加装蓄电池、电动机等动力装置,加装座位、伞具、车篷(厢)、高分贝音响。
2024年12月30日起施行的《广州市电瓶车管理规定》对纠治电瓶车改装、超速、违章等乱象作了刚性规定,其中提到电瓶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能超过15公里。
据介绍,截至2024年11月,广东省登记上牌的电瓶车达2586万辆。2024年以来,广东省9400余起交通事故与电瓶车有关,造成1195人死亡,同比上升2.7%。
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新规实施后,广州交警将对外卖、快递等服务行业的电瓶车进行专用号牌管理,并出台具体管理办法,相关号牌将由相关企业申请,并仅限本企业员工使用。为保证外卖员的工作与收入不受到限速规定的影响,交警部门将联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约谈配送平台,督促其优化算法,放宽配送时间,落实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